
Fifty years of China’s civil code i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副标题:无
作 者:张玉敏主编
分类号:
ISBN:9787511809315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新中国民法典起草五十年回顾与展望(丁未)》内容简介:这六十部作品,刻录下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进程中,西南法学及其他相关学科发出的一种声音、沉淀的一种思考,与时人共鸣,更让后人知晓并体悟一代又一代西政人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人民的福祉,负责任地思考过什么、呼吁过什么。这是西南政法大学为建校六十周年所提交的一份学术答卷,也是西政人为中国民主法治发展献上的累累教研果实和片片赤诚之心!
我们真切地期待着学术界对西南政法大学六十周年校庆系列文库进行庄重批阅。更真切地期盼当下和未来的读者们细细品味、神思交游,一同探索、领悟中国法学教育、中国法治建设、中国社会发展的理念和正道!
目录
上编 新中国民法典起草历史回顾
第一章 第一次民法典起草/003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背景/003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经济形势/003
(二)新中国第一次民法典起草的法制基础/007
二、新中国第一次民法典起草历程(上)/020
(一)第一次民法典起草的政治经济背景/020
(二)第一次民法典起草的启动和夭折/021
三、新中国民法典第一次起草历程(下)/032
(一)起草的组织者和参与者/032
(二)第一次民法典起草的基础和资料准备/033
(三)新中国第一次民法典起草工作的特点/038
(四)第一次民法典起草草案的体例结构/044
(五)第一次民法典起草过程中的主要争论/047
第二章 第二次民法典起草/053
一、第二次民法典起草的政治经济背景/053
(一)反右扩大化后民主法制建设被削弱/053
(二)大跃进和公社化运动对国民经济的严重破坏/055
(三)国民经济的调整/056
二、起草民法典的重提和再次夭折/058
(一)经济调整背景下重提起草民法典/058
(二)“四清运动”导致民法典起草再次夭折/059
三、第二次民法典起草草案的体例结构/061
(一)体例结构的梳理/061
(二)体例结构的逻辑思路/062
(三)与传统民法体例的比较考察/064
第三章 第三次民法典起草/065
一、起草的背景/066
(一)国家工作重心的转换,是制定民法典最深层次的原因/066
(二)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是制定民法典的另一动因/067
(三)制定民法是社会的需要/069
二、起草的过程/073
(一)学界的酝酿推动/073
(二)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组建民法起草小组/074
(三)实地调查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起草方式/074
(四)民法典起草让位于“零售”式立法/075
三、第三次民法典起草之草稿的结构和内容/075
(一)第一稿/075
(二)第二稿/078
(三)第三稿/079
(四)第四稿/080
四、第三次民法典起草的成就与特色/081
(一)第三次民法典起草的成就/081
(二)第三次民法典起草的特色/083
五、第三次民法典起草终止的原因/086
(一)民法基础的经济体制将如何发展尚不清楚/087
(二)理论准备不足/088
(三)现实的急迫需要促使领导人采取了实用主义态度/091
六、余论/092
第四章 民法通则的制定及其历史意义/094
一、《民法通则》制定的历史背景/094
(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对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高度重视是《民法通则》产生的前提条件/095
(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为《民法通则》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096
(三)《民法通则》产生的现实基础/099
二、《民法通则》制定的经过及主要内容/102
(一)《民法通则》制定的经过/102
(二)《民法通则》起草过程中争论的主要问题/107
(三)《民法通则》的主要内容/110
三、《民法通则》的中国特色/111
(一)实事求是的立法指导思想/111
(二)别具一格的体系结构/113
(三)制度内容上的创新/115
四、《民法通则》的历史意义/118
(一)填补了我国民事基本法的空白,确立了民商合一的立法体例/119
(二)促进了我国立法战略重点的转移,加快了我国法制的民主化、现代化进程/120
(三)为我国民商法理论研究和法学教育开创了广阔的道路/121
(四)为民事审判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122
(五)对制定民法典的启示/123
第五章 历史的经验与启示/126
一、经验/126
(一)三结合的起草组织形式/126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调查研究/127
二、启示/128
(一)民法对商品经济的依存关系/128
(二)民法的发展需要宽松的政治环境/130
(三)民法典的制定需要民法学理论研究的支撑/132
下编 中国未来民法典的展望
第六章 第四次民法典起草的背景和概况/137
一、第四次民法典起草的背景/137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发育成熟/137
(二)民事单行法的大量制定/137
(三)民事审判有了相当的发展/138
(四)民法教学和研究的繁荣/138
(五)“民法人”的积极推动/139
二、第四次民法典起草概况/139
(一)官方的民法典起草活动/139
(二)学者提出的民法典草案建议稿/143
三、第四次民法典起草的主要争议问题/144
(一)“编纂民法典”还是“汇编民法典”/144
(二)编纂“大而全”的民法典还是“中而全”的民法典/144
(三)关于民法典的本位/145
(四)关于习惯在民法典中的地位/146
(五)关于民法典起草的组织方法/146
第七章 民法典的体例结构/148
一、编纂法国模式还是德国模式的民法典/150
(一)民法典的两种结构模式:法国模式和德国模式/150
(二)两种民法典结构是否表现为(新)人文主义与物文主义的对立/154
(三)德国模式:我国民法典的不二选择/162
二、民法典总则的体系构造/167
(一)问题的提出/167
(二)是否规定第三主体/169
……
第八章 民法总则
第九章 物权编
第十章 债编
第十一章 亲属编
第十二章 继承编
第十三章 侵权责任编
第十四章 民法典是否设知识产权编
第一章 第一次民法典起草/003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背景/003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经济形势/003
(二)新中国第一次民法典起草的法制基础/007
二、新中国第一次民法典起草历程(上)/020
(一)第一次民法典起草的政治经济背景/020
(二)第一次民法典起草的启动和夭折/021
三、新中国民法典第一次起草历程(下)/032
(一)起草的组织者和参与者/032
(二)第一次民法典起草的基础和资料准备/033
(三)新中国第一次民法典起草工作的特点/038
(四)第一次民法典起草草案的体例结构/044
(五)第一次民法典起草过程中的主要争论/047
第二章 第二次民法典起草/053
一、第二次民法典起草的政治经济背景/053
(一)反右扩大化后民主法制建设被削弱/053
(二)大跃进和公社化运动对国民经济的严重破坏/055
(三)国民经济的调整/056
二、起草民法典的重提和再次夭折/058
(一)经济调整背景下重提起草民法典/058
(二)“四清运动”导致民法典起草再次夭折/059
三、第二次民法典起草草案的体例结构/061
(一)体例结构的梳理/061
(二)体例结构的逻辑思路/062
(三)与传统民法体例的比较考察/064
第三章 第三次民法典起草/065
一、起草的背景/066
(一)国家工作重心的转换,是制定民法典最深层次的原因/066
(二)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是制定民法典的另一动因/067
(三)制定民法是社会的需要/069
二、起草的过程/073
(一)学界的酝酿推动/073
(二)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组建民法起草小组/074
(三)实地调查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起草方式/074
(四)民法典起草让位于“零售”式立法/075
三、第三次民法典起草之草稿的结构和内容/075
(一)第一稿/075
(二)第二稿/078
(三)第三稿/079
(四)第四稿/080
四、第三次民法典起草的成就与特色/081
(一)第三次民法典起草的成就/081
(二)第三次民法典起草的特色/083
五、第三次民法典起草终止的原因/086
(一)民法基础的经济体制将如何发展尚不清楚/087
(二)理论准备不足/088
(三)现实的急迫需要促使领导人采取了实用主义态度/091
六、余论/092
第四章 民法通则的制定及其历史意义/094
一、《民法通则》制定的历史背景/094
(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对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高度重视是《民法通则》产生的前提条件/095
(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为《民法通则》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096
(三)《民法通则》产生的现实基础/099
二、《民法通则》制定的经过及主要内容/102
(一)《民法通则》制定的经过/102
(二)《民法通则》起草过程中争论的主要问题/107
(三)《民法通则》的主要内容/110
三、《民法通则》的中国特色/111
(一)实事求是的立法指导思想/111
(二)别具一格的体系结构/113
(三)制度内容上的创新/115
四、《民法通则》的历史意义/118
(一)填补了我国民事基本法的空白,确立了民商合一的立法体例/119
(二)促进了我国立法战略重点的转移,加快了我国法制的民主化、现代化进程/120
(三)为我国民商法理论研究和法学教育开创了广阔的道路/121
(四)为民事审判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122
(五)对制定民法典的启示/123
第五章 历史的经验与启示/126
一、经验/126
(一)三结合的起草组织形式/126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调查研究/127
二、启示/128
(一)民法对商品经济的依存关系/128
(二)民法的发展需要宽松的政治环境/130
(三)民法典的制定需要民法学理论研究的支撑/132
下编 中国未来民法典的展望
第六章 第四次民法典起草的背景和概况/137
一、第四次民法典起草的背景/137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发育成熟/137
(二)民事单行法的大量制定/137
(三)民事审判有了相当的发展/138
(四)民法教学和研究的繁荣/138
(五)“民法人”的积极推动/139
二、第四次民法典起草概况/139
(一)官方的民法典起草活动/139
(二)学者提出的民法典草案建议稿/143
三、第四次民法典起草的主要争议问题/144
(一)“编纂民法典”还是“汇编民法典”/144
(二)编纂“大而全”的民法典还是“中而全”的民法典/144
(三)关于民法典的本位/145
(四)关于习惯在民法典中的地位/146
(五)关于民法典起草的组织方法/146
第七章 民法典的体例结构/148
一、编纂法国模式还是德国模式的民法典/150
(一)民法典的两种结构模式:法国模式和德国模式/150
(二)两种民法典结构是否表现为(新)人文主义与物文主义的对立/154
(三)德国模式:我国民法典的不二选择/162
二、民法典总则的体系构造/167
(一)问题的提出/167
(二)是否规定第三主体/169
……
第八章 民法总则
第九章 物权编
第十章 债编
第十一章 亲属编
第十二章 继承编
第十三章 侵权责任编
第十四章 民法典是否设知识产权编
Fifty years of China’s civil code i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