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语用学概论

副标题:无

作   者:何自然,冉永平编著

分类号:H030

ISBN:9787301157299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新编语用学概论》是继2001年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用学概论》(修订本)之后的又一次改版本。这应当算是本书的第三个版本了。在此版本中作者对全书作了较大的调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新编本与前两个版本的体例没有变化,全书共11章,比2001年修订本增加了章节,并对有关章节的标题和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例如除关   联论之外,还增加了顺应论、模因论等与理解语言、使用语言和诠释语言有关的内容。   随着思维、文化因素在言语交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语用学在近一二十年发展很快,在宏观的语用学、跨学科的语用学、哲学的语用学和语言学的语用学等学科领域里都出现了很多新的课题,本书也相应做了一些内容上的更新。   世界著名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说过,把语言学分为英语语言学、汉语语言学等是不利于语言学作为一门统一学科发展的。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再次强调这个新编本的读者对象:本书为大专院校语言学专业(包括中文系及外语院系语言学专业)和其他文、史、哲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而编写,也适用于中学汉语和外语教师、翻译界人士以及一般语言工作者和爱好者阅读。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什么是语用学
1.1 引言
1.2 语用学的起源
1.3 语用学的定义
1.4 语用学和语义学
1.5 语用学的发展
1.5.1 英美学派和欧洲大陆学派
1.5.2 描写语用学
1.5.3 形式语用学
1.5.4 发展缘由
1.6 语用学的研究范围
1.6.1 跨文化语用学
1.6.2 认知语用学
1.6.3 计算语用学与网络语用学
1.6.4 语用学与语际语用学、语言教学
1.6.5 语用学与翻译
第二章 指示语及其指示信息
2.1 引言
2.2 什么是指示语
2.3 人称指示
2.3.1 第一人称指示
2.3.2 第二人称指示
2.3.3 第三人称指示
2.4 时间指示
2.4.1 时间单位
2.4.2 时间修饰语
2.4.3 时间指示副词
2.4.4 语用时间指示
2.5 地点指示
2.5.1 象征用法与手势用法
2.5.2 视角标准
2.5.3 “来”与“去”的指示意义
2.6 话语/语篇指示
2.7 社交指示
2.7.1 敬语、谦语与称谓语
2.7.2 语法形式和社交指示
2.8 小结
第三章 会话含意
3.1 引言
3.2 什么是含意
3.3 合作原则
3.3.1 合作原则及准则
3.3.2 格林对合作原则的重释
3.3.3 合作原则的违反
3.4 会话含意
3.4.1 会话含意的推导
3.4.2 会话含意的种类
3.4.3 会话含意的特征
3.5 格赖斯的贡献与合作原则的不足
第四章 礼貌现象的语用研究
4.1 引言
4.2 礼貌的界定
4.3 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
4.4 莱可夫的礼貌观
4.5 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观
4.6 利奇的礼貌观
4.6.1 礼貌原则
4.6.2 礼貌原则与合作原则的关系
4.6.3 礼貌原则的特征
4.7 面子威胁行为与调控策略
4.7.1 利益中心原则与面子威胁现象
4.7.2 调控策略
第五章 前提关系
5.1 引言
5.2 前提、含意、蕴涵与断言
5.3 前提的语义分析
5.3.1 前提触发语
5.3.2 前提的语义特征
5.3.3 前提的语义分析缺陷
5.4 前提的语用特征
5.4.1 前提的合适性
5.4.2 前提的共知性
第六章 言语行为
6.1 引言
6.2 言语行为的语用特征
6.3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6.3.1 施为句
6.3.2 言语行为三分说
6.4 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6.4.1 实施言语行为的规则与条件
6.4.2 以言行事行为的类别
6.4.3 间接言语行为
6.5 言语行为的表现方式
6.5.1 通过逻辑一语义表现言语行为
6.5.2 通过句法结构表现言语行为
6.5.3 通过语境信息表现言语行为
6.5.4 通过感情意义表现言语行为
6.6 言语行为理论争鸣
第七章 模糊限制语与语用含糊
7.1 引言
7.2 模糊限制语
7.2.1 模糊限制语的类型
7.2.2 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功能
7.3 语用含糊
7.3.1 语用含糊的类型
7.3.2 刻意言谈与随意言谈
7.3.3 语用含糊现象
7.3.4 语用含糊的作用
第八章 会话结构及其语用研究
8.1 引言
8.2 会话中的结构
8.2.1 预示语列
8.2.2 插入语列
8.2.3 停顿
8.3 会话结构的语用分析
8.3.1 提问的语用功能
8.3.2 附加信息的语用功能
8.3.3 会话修正的语用功能
8.3.4 语码转换及语码混用的语用功能
8.3.5 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
8.3.6 情态动词的语用功能
8.3.7 条件句的语用功能
8.3.8 否定句的语用功能
第九章 跨语言与跨文化的语用研究
9.1 引言
9.2 语际语用学
9.2.1 什么是语际语用学
9.2.2 语际语用学的主要内容
9.3 社交文化语用研究
9.3.1 英汉语用差异
9.3.2 语用失误
9.3.3 语用失误与外语教学
9.3.4 离格英语
9.3.5 跨文化交际的语用移情
第十章 语言顺应论与关联理论
10.1 引言
10.2 语言顺应论
10.2.1 语用综观论
10.2.2 语言选择及其特性
10.2.3 语言顺应论例释
10.2.4 小结
10.3 关联理论
10.3.1 关联理论的交际观
10.3.2 关联理论的语境观
10.3.3 关联性、认知努力与语境效果
10.3.4 关联原则、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
10.3.5 关联理论与格赖斯语用论
10.3.6 关联理论的价值与不足
第十一章 语言使用与模因现象
11.1 什么是模因
11.2 模因对语言使用的影响
11.3 语言模因的复制与传播
11.3.1 教育和知识传授促成的模因
11.3.2 语言运用过程促成的模因
11.3.3 交际和交流过程促成的模因
11.4 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方式
11.4.1 重复
11.4.2 类推
11.5 语言模因对修辞的影响
11.5.1 模因是驱动修辞的原动力
11.5.2 模因的复制特点影响辞格形成
11.5.3 模因驱动修辞的创新与变异
11.6 语言模因的修辞效应
11.6.1 赶时髦——效应之一
11.6.2 语码混用——效应之二
11.6.3 类比——效应之三
11.6.4 嵌进——效应之四
11.7 研究语言模因的意义
11.7.1 模因与翻译
11.7.2 模因与语言教学
11.8 小结
参考书目
人名对照表
常用术语对照表
I. 汉—英术语对照表
II. 英—汉术语对照表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新编语用学概论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