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邓小平

副标题:无

作   者:吕书正著

分类号:

ISBN:9787507307306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共分求索篇、开拓篇、创新篇三个部分,以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历程为理论主线,以邓小平传奇的革命实践活动为历史发展的主线,历史地研究和概述了邓小平的思想发展过程及其对20世纪中国历史、尤其是当代中国社会伟大变革的深远影响。

目录

目录
第二章 恐怖岁月 探寻中国革命新道路
对党的历史的科学总结:建设一个成熟的有战斗力的党
五、 邓小平在担任总书记的十年间,同各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广泛接触。他多次率代表团去莫斯科同苏联共产党进行谈判,坚决维护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原则立场,反对党与党之间的不平等关系。邓小平这一时期的外交活动和思想为他在今后的政治生涯中坚持党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
分歧初显:反对苏共“和平过渡”的观点和全盘否定斯大林
党与党、国与国的关系要有一个原则,必须承认国与国、党与党的独立平等原则
中国共产党永远不会接受父子党、父子国关系
不能认为,只有某一个党,才能对发展马列主义有所贡献,马列主义不属于某一党
在各党关系中引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是完全不正确的,在各国党之间实行协商一致的原则
维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是考验一个党是否忠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试金石
历史的启示:邓小平对对外政策、国家关系和党际关系基本原则的深刻反思
第九章 命运多舛:动乱岁月的深沉思索
一、 1926年底,邓小平在大革命的风暴中回到了祖国,开始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光辉实
一、 “文化大革命”爆发以前,毛泽东在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日益发展,毛泽东和邓小平在如何认识
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的分歧愈加扩大,邓小平主持的中央书记处被指责为“独立王国”。
二、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风暴骤然降临中华大地,邓小平作为“中国第二号最大走资派”被打倒。
三、 1969年10月到1973年3月,邓小平被疏散到江西。在江西的日子里,邓小平利用劳动之余阅读了大量的马列著作和古今中外的书籍,他对中国的过去和现实、前途和命运,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进行着深刻反思。
四、 林彪反革命政变阴谋被碎后,毛泽东有意让邓小平出来工作,在周恩来的支持下,邓小平于1973年3月恢复了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第二次重登中国政治舞台。
五、 1974年4月,邓小平在毛泽东、周恩来的支持下率团出使联合国,在国际讲坛上正式向全世界阐述了毛泽东“三个世界”理论和中国的外交政策,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
第十章 全面整顿:邓小平理论的直接酝酿
一、 1975年1月,在党和国家危难之秋,邓小平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支持下,主持党、国家和军队的日常工作,开始掌握全面整顿的政治主动权。
二、 邓小平主持工作伊始,就提出了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大局论”,进而又提出“以三项批示为纲”,试图实现政治、社会稳定和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这
就确立了与“文化大革命”相对立的全面整顿的指导思想。
践历程。
三、 邓小平把铁路运输整顿作为工业、交通行业乃至整个经济整顿的突破口,抓住消除派性,增强党性这一关键五一节,并要求从大局高度来认识铁路整顿,迅速取得了全面整顿第一个战役的胜利。
四、 铁路整顿的成功迅速带动了整个工业、首先是钢铁工业的整顿。结合工业整顿,邓小平系统阐述了全面整顿的基本内容,提出了工业全面改革的重要思想。
五、 随着经济工作整顿的深入,整顿工作逐步向全社会扩展,邓小平提出了关于军队、科技、教育工作改革和调整文艺政策的重要思想。
军队整顿:消除派性,解决“肿、散、骄、奢、惰”的问题
初步调整文艺政策,改变文艺萧条状况
科技整顿: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思想
农业整顿:强调“更加费劲的是农业现代化”
六、 9月份,邓小平在农村工作座谈会上第一次明确地向全党提出了要对各方面工作进行全面整顿的重大方针,并开始从思想理论上对“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进行系统纠正。短短几个月内,整顿取得了显著成效。
七、 在全面整顿时期,邓小平根据毛泽东、周恩来确立的外交战略,继续推动中美关系缓和、中日关系改善和中国同第三世界国家友好关系的发展,提出了争取和平的外部环境,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学习世界上
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永不称霸等外交思想,奠定了新时期外交方略的思想基石。
二、 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腥风血雨中,年仅23岁的邓小平毅然做出自己的选择。在八七会议上他与毛泽东初次相识,在龙潭虎穴中,他与周恩来并肩战斗。
两大阵营发生重大变化,第三世界基本上是发展中国家
中美两国之间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台湾问题,这个问题只能按日本方式解决,即撤军、废约、断交。
我们永远不称霸
我们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建设我们的国家
我们要学习、吸收世界上一切先进技术
八、 全面整顿是党内健康力量同“四人帮”的一次全面较量,遭到了“四人帮”的强烈反对;同时,全面整顿也超越了毛泽东所能允许的限度。1975年冬至1976年春,邓小平再次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在“天安门事件”后第三次被打倒。
九、 全面整顿的理论意义:邓小平理论诞生前的直接酝酿
三、创新篇: 邓小平与走向新世纪的中国
第十一章 历史转折: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
一、 粉碎“四人帮”后,在中国走向何方的重大历史关头,在党和人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的邓小平,在叶剑英、陈云等人的积极推动下,于1977年7月,在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艰难复出。
八七风云
二、 刚刚复出的邓小平以其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首先挑战“两个凡是”,推动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领导和支持开展真理标准讨论这场生死存亡的理论较量。他提出了正确对待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指导思想,阐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作指导
支持真理标准讨论,阐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邓小平的科学总结:党和国家前途、命运问题的解决
三、 邓小平复出后,主动要求分管科技和教育,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从而开创科学和教育的春天。
四、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在阐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过程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深刻思索,并和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起,扭转时代航船,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北方谈话”:邓小平理论的开篇之作
邓小平亲自指导起草开创新时期、新道路、新理论的宣言书
转折点: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确立
战斗在龙潭虎穴
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
五、 三中全会以后,伴随着思想解放的潮流,邓小平推进全面拨乱反正,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领导制定历史决议,解决了科学评价毛泽东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重大课题,奠定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思想基石。
不能绕过的难题
反对“左”、右倾思潮,提出科学评价毛泽东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
明确提出三项基本要求,确立起草决议的基本指导思想
确定历史问题宜粗不宜细的指导原则,就重大历史问题提出详细指导意见
接受法拉奇采访,向世人宣告:“我们不会像赫鲁晓夫对待斯大林那样对待毛主席”
力排错议:“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
“我总算通过了考试”
六、 在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的过程中,邓小平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到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全面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邓小平理论形成主题。
三、 大革命失败后,邓小平领导发动百色、龙州起义,创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坚定地走毛泽东倡导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为实现中国革命的第一次历史性转变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十二章 二次革命:再谱中华新篇章
一、 历史行进到1978年,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命运抉择!邓小平反思历史灾难,放眼时代潮流,着眼未来发展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大声疾呼:“要革命,不要改良!”由此揭开了中国第二次革命的大幕。
二、 轰轰烈烈的第二次革命是从农村率先发动的。面对农民的大胆创造,邓小平予以坚决支持,使农村改革首先取得突破和成功。
联产承包制:鼓励试、允许看、不争论
“政社分开是正确的”
邓小平惊喜不己: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农业是根本:农业地位的新定位
“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
“两个飞跃”论:确立农村改革发展的未来方向
“改革要从农村转到城市”
领导发动百色、龙州起义,在实践中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
三、 邓小平密切关注改革进程,及时总结改革经验,从1984年起,他把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全面启动经济体制改革;与此同时,开始推进科技、教育、军队体制改革,形成了80年代中期的全面改革高潮。随着全面改革的展开,邓小平形成了关于改革的系统理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发端
城市改革:由局部试点到全面改革
抓住时机,加快改革
邓小平改革理论体系的形成
改革闯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
抓住时机,加快发展
四、 从1979年到1992年,邓小平在多次谈话中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逐步引导我党最终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创建革命根据地,抵制“左”倾的土地政策
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
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五、 在推进体制改革的同时,邓小平牢牢把握第二次革命的目标导向,逐步形成了分三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规划了中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蓝图。
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新思考:中国式现代化
世纪末发展目标的新定位:小康社会
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体系的形成
从奔小康到建设小康社会:“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形成
六、 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邓小平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理论,确立了当代中国的发展路线,这是中国跨世纪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千里转战,抵制“左”倾的“城市中心论”
第十三章 政治改革:治国方略新设计
一、 邓小平反思“文革”教训,分析体制弊端,倡导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起步。
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发端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确立政治体制改革目标导向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和战略决策
二、 在邓小平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选拨培养接班人,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不仅作为突破口,而且被提到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
突破口:培养接班人
新战略:干部“四化”
再思索: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
新实践:集体交接、平稳过渡、梯队建设
一、求索篇: 邓小平与大变革的中国
第三章 愈挫愈勇 坚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初步推进,邓小平对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到党的十二大,正式确立了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目标。
党政分开、政企分开的初步推进
精简机构:“一场革命”
人大的恢复和发展
恢复人民政协,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理论
确立政治发展目标: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四、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80年代中期,邓小平着眼于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协调推进,在许多讲话中重新提出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并对中国政治体制的蓝图进行了全面构思,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
从经济角度再论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
规划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
阐述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 1931年2月,当“左”倾路线统治中央之际,邓小平回到上海;8月份,他又被派往中央革命根据地。在担任瑞金县委书记和会、寻、安中心县委书记期间,他坚定贯彻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路线,为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 1989年的政治风波后,邓小平根据政局的新变化和改革开放的新发展,着眼于稳定政局,对政治体制改革问题进行了深入论述。
六、 在倡导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的同时,邓小平身体力行,逐步退出中央最高领导层,建立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推进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作出了表率。
退出中央委员会
建立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深思熟虑的政治交待
告别政治生涯
第十四章 文化重建:两个文明一齐抓
一、 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实际出发,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科学概念,并面对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引导全党确立精神文明建设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
二、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面对“左”的阻力和右的思潮,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坚定不移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确立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方向。
创造性地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真正的布尔什维克”成为中共领袖
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三、 邓小平反思十年精神文明建设实践,洞察失误所在,提出两个文明一齐抓、两手都要硬的根本方针,从而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总思路。
四、 邓小平高度重视科技和教育事业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创造性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并把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了新时期科技和教育事业的空前发展,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 论和实践基石。
继续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新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中国必须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改革科技体制,解放生产力
“三个面向”: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
从战略的高度考虑教育问题
五、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都要落实到对人的教育和培养上,即必须以全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为归宿,因而他提出,要培育“四有”新人,造就一代英才。
纠正瑞金肃反和土地革命中的“左”倾错误
第十五章 走向世界:重塑中华新形象
一、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以后,反思闭关自守的历史教训,洞察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发展大势,果断作出实行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并亲自运筹向国外派遣留学生,利用外资和建立经济特区,向世界敞开了封闭的国门。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走出国门:首次向美派遣留学生
“利用外资是一个很大的政策”
建立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来”
二、 80年代中期,邓小平确立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地位后,又系统阐述对外开放、尤其是关于经济特区发展的理论和政策;他还亲临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视察,推动中国沿海地区大踏步走向世界。
对外开放:长期的基本国策。
“开放政策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坚持实行全面开放,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
开拓会、寻、安三县边区,开创“工农武装割据”新局面
三、 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独创精神,全面阐述对外开放理论的同时,又总结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鲜经验,推动中国对外开放走上一个新台阶。
“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不是收,而是放”
“我们要搞一个更大的特区”
“经济特区是个试验”
四、 1989年政治风波过后,邓小平反思对外开放布局,强调要“把进一步开放的旗帜打出去”,并驱车南巡,强调“特区姓社不姓资”,呼吁“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推动沿海开放向沿江、沿边、内陆省区推进,形成了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把进一步开放的旗帜打出去”
开发开放浦东:对外开放战略升级
走向全方位对外开放
第十六章 再铸雄师:建军思想大转轨
二、 邓小平声称:苏区的山上全是马克思主义,因此,在反对江西“罗明路线”的斗争中被当作“毛派的头子”撤职挨整
一、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军队建设在拨乱反正中走上正轨,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开始形成。
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指导军队建设。
“先从调整配备领导班子着手,把军队整顿好”
精简军队,提高战斗力
军队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
把军队办成一个大学校,培养军地两用人才
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二、 1981年9月,邓小平在华北大演习中发表讲话,提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确立了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总目标。
大演习:新时期军队建设总目标确立
大阅兵:部队现代化、正规化成果的全面检验。
“寻乌事件”
三、 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和时代潮流的变化,特别是对战争与和平进行重新认识,1985年,明确提出了把军队建设从战时体制转向和平建军轨道,服从和支援国
家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
四、 在邓小平新的治军方略指引下,我军大规模进行体制改革,精简整编,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同时,军队更加主动地积极参与和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也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国防发展道路。而随着军队改革和建设的全面展开,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理论系统形成。
百万大裁军: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建设:开创有中国特色的国防发展道路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军建设理论的系统形成和进一步发展
第十七章 纵横捭阖:国际战略新思维
一、 邓小平充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深刻洞察世界发展潮流,根据世界形势的新变化,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问题这一新的科学判断,为确立中国新时期发展战略和国际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 邓小平在确定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的过程中,适应国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敢于创新和勇于开拓的理论勇气,提出并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对外方针、政策,对我国的国际战略进行全方位的根本性大调整,从而发展和完善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全面开创了当…
跳开“一条线”,真正“不结盟”:发展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指鸡骂狗”
继续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提出正确处理同外国党关系的四项重要准则
三、 邓小平在指导中国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和对外政策实行重大转变的同时,也指导了许多重要的双边关系的调整。他复出伊始就从战略利益出发,出访日本、美国,进一步打开通向西方世界的大门,并推动中苏关系一步步走向正常化。在调整和发展与世界主要大国之间的关系的同时,邓小平…
留问题和争端,全方位发展同各类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从而为80年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争取了一个相对有利的和平国际环境。
一衣带水,架起中日友谊的桥梁
求同存异,开创中美关系新纪元
结束过去,开辟中苏关系新未来
提出解决与周边国家争端的新思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推行睦邻友好政策,促进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
增加中印友谊,加强南南合作
不屈的抗争
发展中欧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四、 八、九十年代之交,面对国际政治风云变幻,邓小平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的方针,顶住西方制裁压力,推动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
五、 邓小平透过纷繁复杂的的表象,通览世界格局的全局性变化,放眼未来,提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正确主张,确立了中国跨世纪国际战略的基石。
第十八章 情系统一:一国两制新构思
一、 面对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立足民族大义,正视客观现实,提出了和平统一祖国方针和“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二、 邓小平坚持收回主权、保持繁荣的基本立场,推动“一国两制”构想在在香港和澳门问题上率先付诸实施,显示出这一科学设想的现实可行性和强大生命力。
“一国两制”从构思到实践:十二条方针出台
“主权问题是一个不可以讨论的问题”:邓小平迫使英政府放弃“三个条约有效论”
“想用主权换治权是行不通的”:邓小平击退英方的“用主
三、 在王稼祥、毛泽东的影响下,邓小平落而又起,1935年1月,他第二次担任了中央秘书长职务,并参加了遵义会议。中国革命由此走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明大道,邓小平也开始了更为辉煌的战斗历程。
权换治权”的方案,将谈判纳入中国方案的轨道
“我们相信香港人能够治理好香港”:邓小平戳穿“三脚凳”把戏,排除最后障碍,中英谈判圆满结束
邓小平畅谈“一国两制”方针不变,《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签署
殷殷期盼:到香港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
九九归一:邓小平推动澳门走向一九九九
二、 邓小平情系台湾,阐述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具体方针,并积极推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为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台湾与祖国统一,首先是一个民族问题,民族的感情问题”
“邓六条”:中国大陆与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台湾问题是发展中美关系以及中国同其他国家关系的焦点
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一种战略考虑
第一章 远渡重洋,寻找马克思主义
第四章 立马太行 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
第十九章 南方谈话:邓小平理论的新飞跃
一、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实践中,邓小平以其全新的理论创造,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成功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初步形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二、 1992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又一个重大历史关头,也是邓小平理论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这一年初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使邓小平理论发
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社会主义再认识的新飞跃
邓小平理论的体系化的集大成之作
三、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以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为指导,对邓小平理论进行了理论概括,使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这是党的十四大的重大政治决策和重大历史贡献。
第二十章 旗帜高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一、 党的十五大作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历史性决
一、 初上抗日前线,时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的邓小平,坚决执行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迅速开创了山西前线统战工作的新局面。
策,这是随着邓小平理论的逐步形成,党中央和江泽民同志对这一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的认识逐步深化、评价逐步升华的必然结果。
二、 党的十五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式简称为邓小平理论,突出这一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并作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战略决策,又是建立在党中央和江泽民同志对邓小平历史地位的科学评价的基础上的。
三、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是党中央和江泽民同志对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的科学判断,也是作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战略的理论依据。
四、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因此,作出这一战略决策具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和坚实的现实依据。
五、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在即将跨越世纪的重要时刻,在目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作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战略决策是中国政局发展的客观需要。
六、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发展观是作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战略决策的哲学依据。因此,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
二、 1938年1月,刘邓初携手。他们遵循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开辟敌后战场的英明决策,率129师向敌后挺
进,先后开辟了晋冀豫、冀南和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
三、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刘邓率部打“虎”擒“狼”,破击“囚笼”,屡立战功,不仅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且还以卓有成效的经验,丰富了,毛泽东关于抗日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的思想。
四、 在立马太行的艰苦岁月里,邓小平对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党、建政、建军及经济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工作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从而为这一时期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毛泽东民主政权建设理论的发挥和创新
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发挥和运用
对党中央精兵简政政策的贯彻和执行
对武装斗争经验的系统总结
一、 本世纪之初,中国社会急剧动荡变革,邓小平这位世纪伟人,在这样一个时代,出生在中国四川的一个偏远的山村。
对党的政策策略思想的灵活运用
根据地建设和群众运动规律、统一战线理论的科学总结
大生产运动的开展和经济建设经验的科学概括
五、 1943年10月,在彭德怀、刘伯承等大批党政军高级干部调往延安学习的情况下,邓小平开始独立主持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党政军全面工作。这时,他的思想更趋成熟。在领导整风运动过程中,邓小平指出:毛泽东思想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的事业要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从而为党…
第五章 逐鹿中原 开创历史新纪元
一、 战后初期,国民党假和谈,真备战,不断挑起局部战争,刘邓率晋冀鲁豫解放区军民横亘中原,先后取得了上党、邯郸战役的胜利,不仅有力遏制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进攻,也有效配合了中国共产党在重庆谈判中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二、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刘邓大军在陇海铁路南北展开运动战,连续进行陇海、定陶、巨野等较大规模的战役,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大量有生力量。
三、 1947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决定的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将战争引向国统区的战略部署,刘邓率大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由此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强渡黄河
千里跃进大别山
二、 在广安,在重庆,邓小平度过了他的童年、少年时光,并经受了五四运动的洗礼,开始产生朴素的进步思想和爱国思想。
四、 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以后,不断粉碎国民党军队对大别山的重兵围剿,并同陈谢、陈粟大军协同作战,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中原逐鹿,开辟了新的中原解放区,使中原地区由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沿阵地。
五、 在开辟中原新解放区的过程中,邓小平根据中共中央的方针,从中原新解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整党、土改和工商业等问题提出许多重要意见,尤其在党的新区农村工作政策的转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从而为这一时期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 l嬘
决战淮海
打过长江去
纵论打破帝国主义封锁之道,透彻发挥毛泽东“一边倒”外交思想
开国大典
二、开拓篇: 邓小平与毛泽东时代的中国
第六章 主政西南:开创团结、稳定、发展的新局面
一、 建国初,按照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部署,刘邓制定了以大迁回、大包围解放西南的战略方针,到1950年3月,解放了川、滇、黔、康四省,将国民党反动统治逐出了中国大陆。
三、 在美丽的法兰西,邓小平“工业救国”的理想破灭,被逼到了资本主义的对立面,逐步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二、 在进军西藏的过程中,邓小平坚决执行党中央关于和平解决西藏问题的方针,亲自主持起草了以和平谈判为基础的10项政策,促进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实现了祖国大陆的完全统一。
三、 大西南解放后,面对异常严峻的形势,邓小平把剿匪征粮作为西南地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来抓,使我军在西南地区站稳了脚跟。
四、 为了进一步稳定西南局势,邓小平从西南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从理论上阐述了消除民族隔阂,重建新型民族关系的一系列理论和政策主张,并且通过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西南民族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五、 邓小平以其非凡的远见卓识,努力谋求民族团结的同
时,还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工作。他坚持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从西南工作的具体实际出发,为开创统战工作的新局面,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 邓小平主持西南地区党、政、军工作期间,在党的建设、城市工作、土地改革和新闻宣传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政绩,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意见和见解,受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肯定。
开展整风运动,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建设
对毛泽东关于城市工作方针政策的贯彻和发挥
土地改革全面展开和经验创新
新闻宣传工作经验的系统阐述
艰辛求学路
七、 在开创团结、稳定新局面的同时,邓小平领导的西南局着手恢复工农业生产,兴修成渝铁路,奠定了西南地区繁荣发展的基石。
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
修建成渝铁路
第七章 光耀京华:政治生涯的新起点
一、 1952年7月,邓小平调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后又兼任政务院交通办公室主任和财政部部长。他在主持中央财政工作期间,提出了要把国家财政放在经常的、稳固的、可靠的基础之上,财政工作要有全局观念等重要思想。
二、 在粉碎高岗、饶漱石阴谋分裂党、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重大斗争中,邓小平以其坚定的党性原则和崇高的革命品德,做出了重要贡献,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秘书长、组织部部长,主持党中央的日常工作和组织工作。
三、 1956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深刻论述了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以新的科学结论丰富了党的建设理论的思想宝库。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邓小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
卓有成效的筹备工作
党的建设理论的新发展
政治生涯的新起点
红色起点
第八章 艰辛探索: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孕育
一、 50年代中期,在积极贯彻党的八大路线的过程中,邓小平提出了马列主义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指导原则,并初步阐述了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思想,这是他关于走
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萌芽。
马列主义要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初步阐述
二、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展起来以后,“左”的错误严重泛滥,国民经济遭受严重困难。为了总结经验教训,恢复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邓小平在指导思想上提出要正确地宣传毛泽东思想,并到农村调查,在公共食堂、供给制等问题上提出了纠正错误的正确意见。
搞建设要从实际出发,不要千篇一律
农业踩不稳,天下会大乱
正确地宣传毛泽东思想,不能把毛泽东思想庸俗化
在公共食堂、供给制等问题上提出了纠正错误的正确意见。
四、 在十月革命的故乡,邓小平比较系统地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三、 60年代初期,在党的指导思想转向“左”的轨道后,他仍在实践中发展其正确的思想。在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经验教训,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过程中,他主持或参与了一系列重要条例的制订,提出了改革工业、科教、农业管理体制,解决生产力发展…
主持制定《工业七十条》,积极支持试办托拉斯,全面阐述工业化发展道路和工业发展战略
主持制定教育工作条例,调整知识分子政策
对大运动建设方式的反思:重要的是做好经常而深入细致
工作
“猫论”的提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萌芽
四、 在60年代初党对政治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中,邓小平具体领导了对受到错误处分的干部、群众和知识分子的甄别平反工作,并对执政党的建设进行了深刻反思,特别在党的制度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这是他关于执政党建设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七千人大会”上的深刻检讨:民主集中制搞得不好,党、国家、社会主义可以变质
做好甄别平反工作,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
干部队伍建设:第一次提出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的思想
=_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解读邓小平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