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

副标题:无

作   者:潘维,玛雅主编

分类号:

ISBN:9787108034052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六十年一甲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了这么长一段波澜壮阔的历程   。在全世界瞩目中国崛起的今天,在国际社会惊呼中国的发展有一个“中国   模式”之时,我们该如何做出自己的思想贡献。本书记录的一次研讨会,即   以“中国模式”为主题,汇集了各个领域的四十多位优秀学者,专题发言与   开放讨论相结合。学者们从各自富有创造力的思考和研究出发,试图对中国   在现代历史和世界中的轨迹及未来做出扎实的研判,提供研究中国的新视野   。   

目录

  序 中国模式/潘维
  我们对中国模式充满自信/吴志攀
  第一场主题发言
   胡鞍钢/六十年中国减贫的成功之路
   温铁军/中国1950年代的两次重大战略转变
   丁宁宁/现在提“中国模式”为时过早
   姚洋/经济学角度的中国经验
   路风/中国模式不是计划出来的
   王绍光/最困难的,是找到中国模式的关键词
   开放发言与评论(一)
  第二场主题发言
   石之瑜/怎样看待生态扶贫发展史观?
   黄平/中国一定要走出自己的道路
   李强/六十年社会结构的打碎与恢复
   房宁/中国民主是“点菜”,不是“点厨师”
   张静/中国跨阶级的利益组织化结构
   张翼/六十年计划生育的风风雨雨
   吴志攀/中国还讲一种东西,叫做“义”
   开放发言与评论(二)
  第三场主题发言
   吴志攀/金融监管的“中国模式”
   汪晖/主权独立性是中国所有独特性的前提
   朱景文/中国法制发展道路的选择
   潘维/是时候开始总结中国模式了
   强世功/离开中国共产党,中国模式就解释不清
   开放发言与评论(三)
   晚间圆桌论坛
  第四场主题发言
   章百家/两次经济体制转型,两个反向的历史过程
   李玲/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人力资本优势
   高梁/共和国前三十年的工业发展并非乏善可陈
   武力/强大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的由来
   张宇/中国经济模式的含义及面临的挑战
   丁宁宁/中国道路可能更具有普适意义
   李昌平/改革不能以国家和人民的自主性为代价
   开放发言与评论(四)
  第五场主题发言
   康晓光/从全能主义到威权主义
   贺雪峰/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模式的核心和基础
   邵善波/从人大政协体制发展出中国民主政治理论
   史卫民/中国选举制度模式的构成与功能
   唐钧/中国社会保险制度需要一个新的模式
   甘阳/三十年来最成功的概念就是“和谐社会”
   开放发言与评论(五)
  第六场主题发言
   甘阳/发展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亚洲模式
   王绍光/善于学习是中国体制的活力所在
   强世功/中国宪法里的“不成文宪法”
   赵穗生/中国模式的吸引力所在与吸引力缺失
   司马南/逼出来、试出来、摸出来的“山寨模式”
   翟玉忠/中国学派不等于西方学术的本土化
   朱云汉/美国就是山寨文化起家的
   开放发言与评论(六)
  第七场主题发言
   朱云汉/中国崛起与四大历史趋势的转折
   任剑涛/矫正型国家哲学与中国模式
   河清/用“为民”对等西方的“民主”
   许章润/中国一百年来的法制主义
   赵成根/中国模式的乐观期许与忧患意识’
   邢悦/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对外关系模式
   石之瑜/中国模式就是凡事大家共同来参与
   开放发言与评论(七)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