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副标题:无

作   者:陈先达,杨耕编著

分类号:B0-0

ISBN:9787300127606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3版)》是为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提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其宗旨在于帮助大学生学习、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并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一个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相统一的理论体系。这本教材强调了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不理解实践的观点就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和革命变革;同时又强调了在实践观上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原则,因为脱离了辩证唯物主义就无法划清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唯心主义实践观、实用主义以及狭隘经验主义的界限。所以,在准确地阐述实践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上,简明扼要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掌握其精神实质是贯穿这本教材的指导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和教学体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体系重在阐述这门学科的基本观点,它既要依据学科的科学体系,又要符合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规律。这本教材既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为依据,又充分考虑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实践的要求,力图提供一种符合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从而再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内在联系。 这本教材是1999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修订本,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作了较大的调整、修改,并力图有所提高。修订的主要依据是教育部2003年新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学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同时也考虑到《200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考试大纲》的要求,力图使二者结合起来。在修订中,我们还充分考虑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以及专家、学者对原教材提出的宝贵意见,尽可能使这本教材贴近教师,贴近学生,适应教学实践。

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三、哲学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变革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六、学习哲学,终生受益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二、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三、人类社会产生的物质前提和现实基础
   四、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五、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六、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
  第三章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一、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三、限定中的超越:实践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四、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五、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第四章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一、世界处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
   二、内容与形式:事物的构成要素与表现方式
   三、本质与现象:事物的根本性质与外在表现
   四、原因与结果:事物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五、必然与偶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确定趋势与非确定趋势
   六、现实与可能:事物现存状况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第五章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规律是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
   三、矛盾是对立面的统一
   四、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五、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关系
   六、量变与质变:事物发展的基本状态
   七、否定之否定: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
  第六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四、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五、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第七章 价值的本质和特征
   一、价值:主体与客体的意义关系
   二、价值的客观前提与主体性特征
   三、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
   四、价值评价:认识的特殊形式
   五、价值观:价值关系应然状态的展示与期盼
   六、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人类活动的两大基本原则
  第八章 社会的本质和结构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
   三、生产力标志着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现实关系
   四、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
   五、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核心
   六、社会的文化结构及其功能
  第九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四、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六、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十章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一、社会形态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
   二、人的本质与人性
   三、人的自由与必然的关系
   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五、时间:人的发展空间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