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共3编,包括蒋介石在主政时期(1949~1975.4)、蒋经国主政时期(1975~1988.1)、李登辉主政时期(1988.1~ )。
目录
目录
绪论
第一编 蒋介石主政时期(1949~1975、4)
第一章 改造求存与保境偏安
第一节 败退台湾的危局
一、 败退台湾前夕
二、 败退台湾后的混乱局势
三、 寻求美国的保护
四、 蒋介石复任“总统”
第二节 改造求存与严控岛内局势
一、 国民党改造求存
二、 七全大会及改造运动结束
三、 重建特务组织,严密控制局势
四、 压制党外反对力量,实行县市自治
第三节 逐步强化的寡头集权统治
一、 “宪政独裁”与“万年国代”
二、 吴国桢事件与孙立人兵变
三、 雷震的《自由中国》杂志和反对派运动
第二章 经济建设计划与经济的“起飞”
第一节 工农业生产的恢复
一、 “土地改革”
二、 控制通货膨胀,稳定财经
三、 工农业生产的恢复
第二节 台湾经济的初步发展
一、 第一期四年计划(1953~1956)
二、 第二期四年计划(1957~1960)
三、 第三期四年计划(1961~1964)
第三节 台湾经济的“起飞”
一、 第四期四年计划(1965~1968)
二、 第五期四年计划(1969~1972)
三、 第六期四年计划(1973~1976)
四、 加工出口区的建立
第三章 美台“共同防御”和国民党“外交”危机
第一节 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签订
一、 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
二、 台日《和平条约》的签订
三、 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签订
第二节 美蒋《联合公报》的签署和“五·二四”反美运动
一、 美蒋《联合公报》的签署
二、 “五·二四”反美运动
第三节 国民党的“外交”危机
一、 中美关系的改善和国民党的“外交”大溃败
二、 联合国驱逐蒋介石代表及日台断绝“外交”关系
第四章 国共两党在海峡两岸的对峙
第一节 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
一、 中国共产党发布解放台湾的号令
二、 厦门、海南岛及东南沿海岛屿的解放
三、 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第二节 “坚决反攻大陆”的叫嚣
一、 “反攻大陆”的鼓噪与美国的“划峡而治”
二、 依仗美国军援,拒绝和平解放台湾
三、 “反攻大陆”幻想的破灭
第二编 蒋经国主政时期(1975、5~1988、1)
第一章 蒋经国的全面接班及其“革新保台”措施
第一节 蒋经国掌握台湾政局
一、 蒋经国出任“行政院长”
二、 蒋经国党内领袖地位的确立
三、 “蒋经国时代”的开始
第二节 “革新保台”措施
一、 “党务革新”
二、 “政治革新”及其影响
第三节 党外势力的重新抬头及其与国民党的斗争
一、 党外势力重新抬头的原因
二、 “中坜事件”
三、 “高雄事件”
四、 民主进步党的成立及其政治主张
第二章 台湾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重要的经济建设
第一节 面临困境的台湾经济
一、 国际石油危机的冲击和台湾经济增长势头的衰退
二、 影响台湾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经济紧缩和工业结构的调整
一、 紧缩经济的措施
二、 工业结构的调整和重要的经济建设项目
三、 第二次“土地改革”
第三章 对外关系新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对外关系新体制的形成
一、 形成对外关系新体制的背景
二、 对外关系新体制的形成和特征
第二节 “总体外交”政策的变化和“实质关系”的发展
一、 对外基本立场的调整
二、 对外具体政策的“变”与“不变”
三、 对外政策的整体设计和实施
第四章 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
第一节 中共“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制定
一、 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二、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基本内容和重大意义
第二节 国民党大陆政策的演变
一、 坚持“反共复国”立场
二、 大陆政策的松动
第三节 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
一、 国共两党关系的缓和
二、 两岸关系的发展
第三编 李登辉主政时期(1988、1~)
第一章 “政党政治”的初步形成和国民党的台湾化
第一节 李登辉掌握台湾党政最高权力
一、 李登辉在国民党最高权力纷争中接班
二、 十三全大会及李登辉体制的形成
三、 台湾“行政院”和“立法院”的改组
第二节 台湾“国会”与“内阁”的台湾化以及“政党政治”的形成
一、 “宪政改革”的推行
二、 “宪政改革”对台湾岛内政局的影响
第三节 国民党的台湾化和台湾政治新格局的形成
一、 十四全大会及国民党权力结构的台湾化
二、 “两党对抗、三党竞争”政治格局的形成
三、 后李登辉时期接班体制的建立
四、 台第十三届“县市长”选举,国民党空前挫败
第四节 台湾岛内“台独”势力的猖獗
一、 “台独”思潮的产生和“台独”势力的发展
二、 “台独”势力的组织状况和活动特点
三、 国民党与“台独”势力的合流
第二章 台湾经济的调整和发展
第一节 发展中的台湾经济及其面临的问题
一、 对台湾经济发展的评估
二、 台湾经济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第三次经济改革
一、 “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方针的制定
二、 财经措施的实行
第三节 新“国建六年计划”(1991~1996)
一、 新“国建六年计划”的目标
二、 新“国建六年计划”的主要措施
三、 “中期评估”和调整
四、 “亚太营运中心计划”
第三章 台湾当局的“弹性、务实外交”
第一节 “外交”政策和策略的调整与转变
一、 调整的内容和特点
二、 调整和转变的原因及其危险性
三、 “务实外交”面临多重矛盾和困扰
第二节 在国际上加紧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
一、 力图稳定与“邦交国”的关系,谋求扩大“邦交国”的队伍
二、 提升、扩大与美、日、西欧的关系
三、 提升、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
四、 拓展与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及东欧国家的关系
五、 竭力钻进国际组织,谋求国际社会承认
第四章 曲折发展的两岸关系
第一节 国民党大陆政策的调整和演变
一、 大陆政策调整和演变的背景及走向
二、 终止“动员戡乱时期”与“一国两府”理念
三、 坚持与中共的政治对峙和“适度”放宽两岸交流的限制
四、 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企图
第二节 李登辉主政时期的两岸关系
一、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与波折
二、 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障碍和困难
三、 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展望
后记
绪论
第一编 蒋介石主政时期(1949~1975、4)
第一章 改造求存与保境偏安
第一节 败退台湾的危局
一、 败退台湾前夕
二、 败退台湾后的混乱局势
三、 寻求美国的保护
四、 蒋介石复任“总统”
第二节 改造求存与严控岛内局势
一、 国民党改造求存
二、 七全大会及改造运动结束
三、 重建特务组织,严密控制局势
四、 压制党外反对力量,实行县市自治
第三节 逐步强化的寡头集权统治
一、 “宪政独裁”与“万年国代”
二、 吴国桢事件与孙立人兵变
三、 雷震的《自由中国》杂志和反对派运动
第二章 经济建设计划与经济的“起飞”
第一节 工农业生产的恢复
一、 “土地改革”
二、 控制通货膨胀,稳定财经
三、 工农业生产的恢复
第二节 台湾经济的初步发展
一、 第一期四年计划(1953~1956)
二、 第二期四年计划(1957~1960)
三、 第三期四年计划(1961~1964)
第三节 台湾经济的“起飞”
一、 第四期四年计划(1965~1968)
二、 第五期四年计划(1969~1972)
三、 第六期四年计划(1973~1976)
四、 加工出口区的建立
第三章 美台“共同防御”和国民党“外交”危机
第一节 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签订
一、 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
二、 台日《和平条约》的签订
三、 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签订
第二节 美蒋《联合公报》的签署和“五·二四”反美运动
一、 美蒋《联合公报》的签署
二、 “五·二四”反美运动
第三节 国民党的“外交”危机
一、 中美关系的改善和国民党的“外交”大溃败
二、 联合国驱逐蒋介石代表及日台断绝“外交”关系
第四章 国共两党在海峡两岸的对峙
第一节 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
一、 中国共产党发布解放台湾的号令
二、 厦门、海南岛及东南沿海岛屿的解放
三、 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第二节 “坚决反攻大陆”的叫嚣
一、 “反攻大陆”的鼓噪与美国的“划峡而治”
二、 依仗美国军援,拒绝和平解放台湾
三、 “反攻大陆”幻想的破灭
第二编 蒋经国主政时期(1975、5~1988、1)
第一章 蒋经国的全面接班及其“革新保台”措施
第一节 蒋经国掌握台湾政局
一、 蒋经国出任“行政院长”
二、 蒋经国党内领袖地位的确立
三、 “蒋经国时代”的开始
第二节 “革新保台”措施
一、 “党务革新”
二、 “政治革新”及其影响
第三节 党外势力的重新抬头及其与国民党的斗争
一、 党外势力重新抬头的原因
二、 “中坜事件”
三、 “高雄事件”
四、 民主进步党的成立及其政治主张
第二章 台湾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重要的经济建设
第一节 面临困境的台湾经济
一、 国际石油危机的冲击和台湾经济增长势头的衰退
二、 影响台湾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经济紧缩和工业结构的调整
一、 紧缩经济的措施
二、 工业结构的调整和重要的经济建设项目
三、 第二次“土地改革”
第三章 对外关系新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对外关系新体制的形成
一、 形成对外关系新体制的背景
二、 对外关系新体制的形成和特征
第二节 “总体外交”政策的变化和“实质关系”的发展
一、 对外基本立场的调整
二、 对外具体政策的“变”与“不变”
三、 对外政策的整体设计和实施
第四章 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
第一节 中共“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制定
一、 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二、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基本内容和重大意义
第二节 国民党大陆政策的演变
一、 坚持“反共复国”立场
二、 大陆政策的松动
第三节 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
一、 国共两党关系的缓和
二、 两岸关系的发展
第三编 李登辉主政时期(1988、1~)
第一章 “政党政治”的初步形成和国民党的台湾化
第一节 李登辉掌握台湾党政最高权力
一、 李登辉在国民党最高权力纷争中接班
二、 十三全大会及李登辉体制的形成
三、 台湾“行政院”和“立法院”的改组
第二节 台湾“国会”与“内阁”的台湾化以及“政党政治”的形成
一、 “宪政改革”的推行
二、 “宪政改革”对台湾岛内政局的影响
第三节 国民党的台湾化和台湾政治新格局的形成
一、 十四全大会及国民党权力结构的台湾化
二、 “两党对抗、三党竞争”政治格局的形成
三、 后李登辉时期接班体制的建立
四、 台第十三届“县市长”选举,国民党空前挫败
第四节 台湾岛内“台独”势力的猖獗
一、 “台独”思潮的产生和“台独”势力的发展
二、 “台独”势力的组织状况和活动特点
三、 国民党与“台独”势力的合流
第二章 台湾经济的调整和发展
第一节 发展中的台湾经济及其面临的问题
一、 对台湾经济发展的评估
二、 台湾经济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第三次经济改革
一、 “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方针的制定
二、 财经措施的实行
第三节 新“国建六年计划”(1991~1996)
一、 新“国建六年计划”的目标
二、 新“国建六年计划”的主要措施
三、 “中期评估”和调整
四、 “亚太营运中心计划”
第三章 台湾当局的“弹性、务实外交”
第一节 “外交”政策和策略的调整与转变
一、 调整的内容和特点
二、 调整和转变的原因及其危险性
三、 “务实外交”面临多重矛盾和困扰
第二节 在国际上加紧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
一、 力图稳定与“邦交国”的关系,谋求扩大“邦交国”的队伍
二、 提升、扩大与美、日、西欧的关系
三、 提升、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
四、 拓展与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及东欧国家的关系
五、 竭力钻进国际组织,谋求国际社会承认
第四章 曲折发展的两岸关系
第一节 国民党大陆政策的调整和演变
一、 大陆政策调整和演变的背景及走向
二、 终止“动员戡乱时期”与“一国两府”理念
三、 坚持与中共的政治对峙和“适度”放宽两岸交流的限制
四、 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企图
第二节 李登辉主政时期的两岸关系
一、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与波折
二、 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障碍和困难
三、 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展望
后记
中国国民党在台湾四十八年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